302 Found


nginx/1.22.0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您的当前位置:舆情 > 地方舆情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上海一周:公共谜团需要真相一锤定音

2013-08-06 09:21来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上海高院法官涉“集体招嫖”:试用真相检验报道

人民网上海频道舆情分析师 吴心远)连日来,上海高院法官涉嫌“集体招嫖”事件一直位居网络舆情的热点高位。从网络视频曝光到官方回应,再到纪委调查,事件的每一步发展都震撼着整个舆论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西安晚报》在质问:本该是道德表率的法官,因“招妓”风波突破了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如果连法官都摈弃操守,法律还有尊严吗?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底线,法官则是这条底线的守护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无论哪个国家,法官都是为人敬仰与尊敬的职业,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形象和责任。因为不良法官的集体沦陷,崩塌的是司法围墙,株连的是法治尊严。“@南都评论”的担忧不无道理:当法官开始集体嫖娼,法治的底线也将被击穿;我们不相信那些玩弄女性的法官,不会去玩弄法律。

  “个别官员特权思想严重,把自己置身法外,仰仗身份、权力为所欲为已成习惯”,南京市纪委监察局政务微博“@钟山清风”这样概述目前的官场现状。治党必先治官,治官必须从严。“在道德上严格要求官员的时代已经来临,每一个官员都应该带头做道德的遵守者,没有谁是例外”(《浙江日报》)。在整治"四风"的背景下,上海高院的丑闻显得格外丑陋:纵使法规条文烂熟于心,但身体上的欲望摧毁了仁义道德的修养。官德崩坏,监督来行。网络举报纵然引人亢奋却又暗藏隐忧,唯有唤醒沉默的制度和监管,才能真正加快法治进程、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尽管事件真相还未披露,爆料人的一面之词还有待核实,但毫无疑问的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法治形象已然遭受重创。公众当然不宜因为不洁个体的行为打击整个法官群体,但“就事论事”的前提是对违法乱纪者的严惩不贷。《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呼吁:彻查真相、严惩不贷,司法公信或可亡羊补牢;律己以严、洁身自好,官员公信才能逐步修复。

  毋言其他,这场舆情风波给上海城市形象造成的负面灾难是可以预见的,向来给外界“行政效率第一”的上海,此次的“上海速度”却只能尴尬地“出彩”在事后处置上。2日,在上海高院法官“集体娱乐”的视频酝酿成舆情漩涡之际,上海高院、上海纪委先后回应舆论关切,从一开始就构架了舆情走向的规范化轨道。趁热打铁,上海纪委时隔1天后即宣布对涉案4人停职调查,以致众多意见领袖也不禁感佩“效率好高”。

  事已至此,舆论仍对事件“涉事官员人数及具体身份”、“当晚是否存在权钱交易”、“网络举报是否掺杂商业动机和官场恶斗”等诸多细节议论纷纷,但目前,公众获悉“内情”的主要渠道还是幕后举报人向媒体的不定期“吐料”,也就是当事人的一面之词。在这块舆论阵地,我们的调查部门不能弃置不顾。一方面加快调查进程,另一方面及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披露调查真相,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公信救赎。要知道,真相只有一个,公共谜团需要真相一锤定音,用真相检验报道。

  擅自预报天气涉嫌违法:大上海要有“大气象”

  上海,“史上最热7月”刚刚过去,“史上最热8月上旬”似乎已经到来。“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对于沪上酷暑,网民极尽调侃之能事,但“娱乐”过后,“严肃”也紧随而至。上海市气象部门郑重表示,“35℃以上高温已属灾害性天气,随意发布预报和警报已涉嫌违法。非法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于这一官方“警告”,网络舆论似不大领情,有网民跟帖讽刺“下一步温度计应该实名了”,活跃网友“薛蛮子”也大呼“惊呆了”。但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00年)第二十二条的确有明文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在高温难退、民众情绪焦躁的当下,随意发布预报和警报,容易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骚动,从而造成不必要损失和伤害。从维护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官方的“严正警告”更像是一种“善意提醒”,以防普通民众不慎逾越法治禁区。但是官方初衷何以与个体解读南辕北辙,以致引起民众抵触,被理解成对言论自由的压制?这才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其实,类似的情况早有先例。由于对官方环境评测的信任不足,PM2.5的民间检测曾风行一时。彼时,有评论提出“正是因为官方数据的缺失,才导致了民间检测的兴起”。不过,随着PM2.5纳入环测指标,相关舆情的热度已大大减弱,这对沪上的“气象风波”应有所启示。网友“心曲2010”说,气象部门应如实发布,不能让老百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

  “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网络段子,国内“天气预报”的美誉度衰微可见一斑。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印象是“水很深”,除去技术层面的硬性难题,“超过40摄氏度不发布”等异化猜想不占少数。民间气象预报员的纷纷出现,很大部分就源于公民知情权的焦虑。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是网络达人,时常在网络上与网民探讨气象话题,他认为,“天气预报”应该多一些对错误预报的回溯和反思,少一些对精彩预报的把玩和自赏。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应成包容度最好城市”。同样,上海气象部门也应该有大度包容,做到“大气象”。罚人一分自省三分,气象部门要首先提高自己的公信权威,并对公众的“气象焦虑”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社会转型期,要“在规范公民行为与约束公权的扩张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是个权利与权力互动博弈的过程,实现唯有依靠相互的监督与制衡。

  “上海中心”结构封顶:万众期待的视觉图腾

  8月3日,随着大厦主体结构最后一根钢梁吊装就位,目前国内在建最高楼——“上海中心”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按计划达到125层580米的建筑结构高度。当2015年正式竣工后,它将以632米刷新中国高度,成为世界第二高楼,仅次于828米高、162层的迪拜塔。“@央视新闻”不无深意地点评:摩天大楼要契合城市气质、使用功能,第一高不能“第一傻”。

  在“上海中心”即成为上海新地标之际,网民们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有人欢呼——“厨房三件套终于凑齐”,有人对“中国高度”无比骄傲——“中国要建更多的摩天大楼才能体现我们的现代化”,还有人略带伤感——“城市的内涵不是用高度衡量的,上海不应该是钢筋水泥堆积地,我想留住最真实的上海。 ”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刺激下,摩天楼成为新兴国家展现现代化成就最直观的视觉图腾(《人民日报》)。毋庸置疑,摩天楼当然可以给城市带来的“正能量”,只要将其与城市气质、功能与景观进行有机融合,方能真正为城市服务。上海的冒险精神或者说标新立异的精神是这个城市的基因成分,今天,上海人不安分的天性还在。网友“清莲半亩”认为,“上海中心”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也要对所谓“贪高比傻”的“高度竞赛”有所警惕。城市品质的提升不能仅靠高楼的崛起,还应有文明的搭建。此前,那个“准生证”没有到位的长沙“天空之城”曾引发人们的无限感慨:建一栋摩天楼就能拔高一座城市的地位吗?时评作者郝洪认为:建筑高度不代表城市文明程度,管理有序、社会公平、司法公正,远比一栋摩天楼更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责编:朱曦东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相关阅读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